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股票價格真的隨機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每一個股票的價格背後都受人的行為影響,買家決定用什麼價錢買,賣家決定用什麼價錢賣。由於這些決定都是人的目的與思想確定,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人的目的是否隨機?

我們已經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是不能被預測的,因此每一個買賣決定都是對未來的估計與期望。我們買股票因為我們認為未來股價會上升,賣家賣股票是因為認為股價會下跌或財產有更佳用途,兩者都是一些估計。

既然大家都是估計,我們就應該知道它會隨著買賣雙方估計的偏差變動。一般人做估計往往會用很多因素,包括過往表現,過往盈利能力和現在的價值(一般香港人說的"渣拿")。這些估計由於很多是以數字作為根據的,因此也因應數字有一定規範,坊間的市盈率,市帳率都屬於這類。因此人對這些數字的判斷與看法就構成了買賣決定,而買賣決定就構成了股價。

這些想法很多人認為這些根據是鐵律,但事實證明這些判斷不客觀,往往會隨著時間,事件不斷改變。市場狀況好時,市盈率可以上百倍,狀況差時,市盈率只有數倍,中間二十倍的差距並不科學,但往往於現實經常發生。同樣,大家假定一個股票的股價抵買也是根據某些歷史依據來進行的。舉個例子,先看看以下例子

匯豐在2006年到2008 長期保持在$100 以上的股票價格。很多人對匯豐的股價有一定看法,認為匯豐的真實價值實在$100 以上,因此如果匯豐的股價低於$100,那麼這個投資就能賺取價差,等待股價回到$100以上的時候才獲利。這個時候,$100 和買入的價差價就會成為投資的利潤。這個確實看似萬無一失。

可惜好景不常匯豐在2008年不斷下挫,到2009年曾經跌到$30附近的水平,投資這對匯豐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投資者於$90 購入,$80 購入,$70購入,$50 購入不斷買入,那到底甚麼價錢才是抵買呢?
到最後匯豐以$28 供股然後反彈,到現在大概$60-$70 的水平。

一般人買賣匯豐,可能會以匯豐$28的供股價與摸頂價$150作為基礎,假如低過$28就是抵買,高過$150就是貴。這些都是一些約定俗成的潛意識。

但如果匯豐未來跌破了$28跌倒$20再上升至$30,那個時候如果股價回落至$28,那又是否抵買,相信又有一部分讀者將會動搖。這些價格基礎都是人心理的一些誤區,我們過份依賴歷史價格的依據進行投資決定也,而這些依據也太依賴過往的資料(歷史的市盈率,歷史的資產等等)。

投資者對這些資料的看法也隨著時間和情況變動,因此這些看法並不客觀。因此我們研究這些資料進行買賣時往往徒勞無功。由於人的看法往往改變,也難以有跡可循,因此假如我們以數字依據進行投資決定,結果往往有很大程度的隨機性,時而有效,時而作廢。

好了,既然基本分析對股價預測有很強的隨機性,那麼為甚麼有人能夠長期透過市場獲利?到底市場真的完全隨機嗎?還是我們到底用錯了方法去測量股市,和對未來作出預測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剛才我們提及的,是以股價的數據以及過往的表現來作為買賣的參考,數據本身和判斷數據的方法都是相當隨機的。但買賣本身跟這些數據與方法到底有沒有甚麼明確的關係呢?我們要先理解以下例子

市場上有款叫恆生的股票,市價為$100。市場上突然出現香港的壞消息(某君當選特首),由於恆生的本地收益比重比較高,一般人就人為恆生銀行有壞影響,因此都需要把股票沽售,換回現金或股票。於是投資者就開始以$99開始沽售股票,由於買賣需要雙方共悉來達成,由於於$99願意買入的買家不足以滿足所有願意以$99沽售的賣家的供應,因此股價開始下跌。於是投資者不斷以更低的價錢沽售,直至買賣雙方達至共識以及買方的購買力足以承托賣方的沽售壓力為止。

恆生本來看好的人從接近均衡到達看好者少,看淡者眾。隨著恆生的股價下跌,投資恆生的回報率慢慢提高,而同樣的資金買入恆生的股份數量也可以大大提升。假如恆生從$100跌倒$10,以前只能購買1股恒生,現在就能購買10股了。那麼以前需要100個股東購買力的價錢現在只需要10個人就能維持。看好恆生而願意購入恆生股票的投資者持股就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那樣恆生的股東數字就會減少,恆生每一個股東的持股就會有所增加,導致貨源更為集中,而這個階段購入恆生的人都是意志堅定的,不會輕易買賣。如果他們想在未來放售,他們的潛在買家就是看淡的大多數。

隨著時間過去,大家發現壞消息的影響不是太大,恆生還是安全的,就會被恆生非常高的回報率吸引,這個時候就會有人想購買恆生,但由於恆生只在少數人手上,他們不大願意低價放售股票,價格的差距就會非常大,導致差價非常大,每一個買賣都是大程度的升幅。

隨著恆生不斷上漲,吸引想買賣獲利的投資者,由於之前看淡者眾,這些想買入的投資者就是之前看淡的人,他們數目的龐大_股價越推越高,直至投資回報低落或者看淡的股權集中為止。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消息好壞並不是重點,重點的是買賣失衡,所謂失衡是購買力的失衡,假如購買力薄弱,我們就應該加入購買大軍,如果沽售能力薄弱,我們就應該加入沽售大軍。因為未來成為我們一分子的太多了。

金融市場就好像我們香港人熱愛的江湖一樣。資金就像小弟,投資項目(股票,債券,房產)就像不同的字頭。小弟數和投資項目的增長屬於自然增長,隨著人口增多而增加,字頭的威風程度就是投資項目的價格

選擇投資項目的時候就好像挑選大哥一樣。假如你在一個社團大哥-浩南哥落難的時候成為他的跟班,入會費自然比較平,他對你的照顧也會比較多,義氣也比較彰顯。由於小弟不多,他自然跟你稱兄道弟。你們最初只在銅鑼灣活躍,雖然地盤少,油水少但人頭更少的情況下,你和浩南哥做土豪的回報相當高,甚至比出位的字頭更好。

隨著其他當紅的大哥對小弟不甚照顧,分贓不均,很多其他社團的人士就會過底投靠你追隨有雷氣的浩南哥。由於你加入時間早,自然為高權重,撈的油水自然就比較多。你也變成了小頭目了。

可惜好景不常雖然地盤變大,但同時小弟的增速更大。管理人包括你和浩南哥都開始腐化,自然你的社團就會人心思變,吸引小弟的能力下降,長期下去直到大社團變回小社團,周而復始。投資市場也就大同小異。




這個表格是表達剛才的例子。我們假設投資市場只有一百個人,每個資金水平一樣。假如只有一個人看好而持股,由於只有他一個持股,因此其他99個人並不持股。如果股價上升,由於只有他持股,他的潛在買家就是剩下的99個人,他的潛在回報就是99個人的購買力。

長期來說,由於群眾慢慢發現投資回報率非常高,開始被吸引,因此進入市場的人開始多,慢慢形成一個升勢。

隨著越來越多人看好,每個人平均得到的回報開始少,隨著人數增長,每個投資者能夠分攤的購買力和回報越來越薄,導致買淡比買升更吸引。直到最後由於大部分人都看好,剩餘的購買力只有1個人,1個人都購買力99個人分,絕對不夠分。因此最後,回報不夠,看淡的人增加直到購買力足以承托沽售能力為止,完成一個循環。所以在最差的時候買入,很多時候是一個自我預言實現,由於看淡的人太多,只要你看好,回報就會比較好。因此買入時機的好壞,就是潛在購買力的多寡,假如未來能夠購買你股票的人多,股票的回報大多看俏,反之亦然。


看好人數
每人潛在回報
看淡人數
每人潛在回報
1
99
99
0.01010101
2
49
98
0.020408163
3
32.33333333
97
0.030927835
4
24
96
0.041666667
5
19
95
0.052631579
6
15.66666667
94
0.063829787
7
13.28571429
93
0.075268817
8
11.5
92
0.086956522
9
10.11111111
91
0.098901099
10
9
90
0.111111111
25
3
75
0.333333333
50
1
50
1
75
0.333333333
25
3
99
0.01010101
1
99




2 則留言:

  1. 浩南哥...example so funny ^^

    買入時機^^

    預期:未來能夠購買你所買的股票.....人會變多^@^

    回覆刪除